量子与易学

量子与易学

佛学中的各种经典典籍(不做举例)中讲,人们看到是幻想,那么是因为“六根”不净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(这里指人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等感知途径。)正如前文所说灵魂电子通过六根感知世界;通过对世界的感知,慢慢建立起意识,又慢慢的去参悟如来,这就绕了一个圈子,却又是不得已。
正如现在科学,经典物理学中所述,“第一定律”、“第二定律”、“第三定律”等,通过这些建立对于世界的认知,但是继续研究,就到了要证明量子力学,宏观物理学(即如来)。或许科学界自己不知道,到时冥冥中注定,也必定会回到这个原点,世间的一切都是电子的运动。人们看到是幻相。
科学的证明最后,现有理由也解释不清楚另外一种可现在逻辑不同的”科学”,因为逻辑不同,其证明的过程,也就是一次次不同的实验,通过每个实验的单一方面让人们结合的去相信量子,所以才会出现波粒二象性。如果量子学说成立,那么灵魂、易学、神学等一切,都可以用量子来解释。

那么通过量子的理论来解释一下易学。

易学其实就是量子规律的一种“正经”科学。我以前自己总说,易学是与现代科学不想交的两条直线,但是通过量子理论的诞生,可以改为,易学与现代科学,是两条相交的直线,不同的科学逻辑,交点就是量子力学。

这里还要说明一点。道教、道家思想,作为中国本土宗教,与易学有着不可分裂的关联,或者可以认为,道教就是以易学易理为中心的一个组织。当年道教信奉的人少,或许是因为,道教就是当时的科学,既然是科学,大家为什么还要信。现在人的思维逻辑很容易理解,有人说信奉佛。耶稣等,谁说自己信科学啊,对吧。

易学讲: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(道家讲: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这都是一个道理)

(一)太极:

这里我们假设宇宙最开始,以一个超级无穷大的原子形式存在,那么后来通过量子原理,发生了衰变、跃迁等变化,开始分散形,慢慢的成了现在的宇宙,即所谓的宇宙大爆炸、所谓的盘古开天地。
那么神话为什么会记录盘古开天地,我们先从道家经典延伸解释一下。

  1. 宇宙状态上有区别:太始:清浊未分,混沌状态,亦称太极。其数一。太易:清浊分辨,天高地博。其数二。太初:阴阳交媾,天地有交,两仪生四象。其数四。太素:三才之始,有孕三盈易。其数三。太古:生民之始,万灵生成。其数万。太极: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,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。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、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。2. 时间上有区别:按时间先后顺序为(为道家时间系统):太易 > 太初 > 太始 > 太素 > 太极(为先天五太);太始 > 太易 > 太初 > 太素 > 太古(为后天五太)。洪元 > 混元。(为道教时间系统)依据这两点,我们先只看先天八卦的。首先通过第二条确定“五太”的先后顺序,由太极至太易,太易也就是说最后出现的,太极最先出现的。太极是什么,追溯前文所说,宇宙开始是以一个巨大的原子存在,那么无极就是说什么都没有,而太极,就是说明了开始继续力量,准备发生衰变及跃迁,但还没有发生的一个状态。
    那么从结合第一条和第二条推论,先有太极;2、然后是太素;三才之始,有孕三盈易;3、太始:清浊未分,混沌状态;4、太初:阴阳交媾,天地有交;5、太易:清浊分辨,天高地博。也就是说,宇宙蓄能没开始分裂的时候,即太极阶段,之后先出现的是太素,三才之始,有孕三盈易;我们都知道,三才指天地人三才,所以推断,宇宙未分开之时,就有了三才物,即人(动物)。也揭示了人最初形成的时间。所以才会记录了盘古开天地,即宇宙分裂开来的场景。

(二)两仪:

那么据盘古开天地的文章中讲到:“很久很久以前,天和地还没有分开,宇宙混沌一片。”、“轻而清的东西,缓缓上升,变成了天;重而浊的东西,慢慢下降,变成了地。”、“古倒下后,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他呼出的气息,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;他发出的声音,化作了隆隆的雷声。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;他的四肢,变成了大地上的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极;他的肌肤,变成了辽阔的大地,他的血液,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,他的汗,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......”
这篇文章中讲到的混沌就是太初,虽然也什么都没有,但是有了要分的能量积蓄,马上要分的临界点,可以说是有了波粒二象性。等到分裂完成,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,就是说,电子分为了阴阳两种,这很好理解,即正电荷、负电荷。。那就是说正电荷轻,阳气即正电子电子云上升,反之下降。

(三)四象:
其一:延续盘古开天地,盘古身体躯干化为万事万物,通过正负电荷、阴阳之气,将中子、质子、电子、光子等排列组合,由于类似氢键的东西作用,形成了世界的一切,也就是四象。
其二:文章开头特意摘抄了钙原子实验:“如果你用一束激光激发一个一个静止的原子,那么原子(钙原子)就会向相反方向同时射出两个光子,为了保证动量总和为“0”(守恒),这两个光子会以大小相等、运动方向相反、自旋方向相反的方式向远处运动。对这种可能瞬间发生联系”

那么从易学角度讲,易——生生之谓易;易理就是不断变化的,却又是往复循环的。那么如果有循环,钙离子发出的两个光子(电子),的运动必然会有一个周期,有一个临界值、阈值,使他们慢慢回到运行的起点,再去重复运动另一个光子的路线。这也就符合了太极所说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;物极必反,周而复始。也如中医所说“孤阴不生、独阳不长”的道理。

那么这个运动的轨迹我们简约平面化(因为光子运动的规律是球振幅),那他就像一个阿拉伯数字“8”的形状,交叉往复;他会想数学正 / 余弦曲线一样,具有波峰波谷或者临界值,不同的是电子运动是往复的,是一个立体的闭合路径。那么在不同状态下,就形成了老阴、老阳、少阴、少阳等四个状态分类,即四象。

(四)八卦:
而人的灵魂前面讲是电子,那么究竟是几个电子,怎么组合呢?

太素讲三才之始,即人类的开始;中医讲三魂,也讲三气,八卦的组成也是三爻,道家讲三魂,所以推断一个人的灵魂,由三个电子(光子 / 具有一样特性的物质)组成。

那么爻有阴阳两种、电子分正负两种,就形成了八种排列组合,就是八卦,所以说“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断吉凶。”
依据“生生之谓易”的原理,那么在电子在宇宙中最小存在单位为三个电子(光子 / 灵魂),诸如易学的八卦,每卦有三爻,组成乾坎艮震、巽离坤兑六种形态的电子群。那么每个电子群之间又相互作用,加上电子本身自己有老阴、老阳、少阴、少阳四种状态,推断每个单一的电子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参照六爻术数的理论:不用去考虑复卦(六个爻组成 / 六个电子),即由经卦(三个爻 / 三个电子)两两组合成的六十四卦象。
经卦也就是常说的八卦,八种电子群存在形式,由三个电子组成,三个电子中的每个电子都有老阴、老阳、少阴、少阳四种状态,六爻里讲,老阴、老阳就要改变,因为已经到了一个运行状态的临界值,就想前文提到的电子与副本电子运行轨迹,抽象为平面的话为“8”的形状,到了老阳、老阴,就要往回运行了。
而每个经卦,有尤其相应爻的规律,也代表相应数字,这里就会涉及当位不当位,比如说乾卦☰,中间爻(第二爻,爻要从下往上数)为直线、阳爻,位于中间位置,那么对于乾来说,中间位置,中间也应该是阳爻,满足这两个条件,这叫中正,蒋介石、蒋中正也是来源于此。若中间为阴爻,就是不当位,只是居于中间位置了,却不应该出现不当位,也就要正中。
而且就算爻中正了,那么以乾卦为例,第二爻为老阳,还是要变化的,就会变成不当位的少阴。(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深入研究)

那么由此可以推断,人的灵魂电子群,与灵魂副本电子群,都是相互影响而内在与外在一直在不停地变化。

(五)胎儿的形成
根据上面提到过的钙原子理论,不管是正负电子,都有一个副本或者说是影子与之呼应,保持能量守恒。那么一个人的灵魂形成需要三个电子,那究竟怎么来的呢?

正统道教讲:三魂为胎光、爽灵、幽精;“人身有三魂,一名胎光,太清阳和之气也;一名爽灵,阴气之变也;一名幽精,阴气之杂也。”--《云笈七签》。应该说一个电子来自于父亲(幽精),一个电子来自母亲(胎光),另一个电子来自于自然界、或者说大气层之外,宇宙之中(爽灵),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量子可以发生跃迁,那么穿越或者说瞬间达到都是有可能的。

当然这三种电子我认为还是有所区别,不管是运动状态或轨迹,或者在人体总所处的位置不同,或者修行当中所接受七魄的场不同,导致产生差异。但是爽灵一定是更重要的核心,就是说人有灵气,宇宙之间的灵气,天资聪慧。

婴儿下生之后一定要哭一声,为什么,或许是因为这一生啼哭能使七窍开,爽灵的电子能够进来,电子进来之后七窍与经络的链接通道闭合,孩子才能正常成长。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人始生,先成精。”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细微物质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精化为气。

而七魄名尸狗、伏矢、雀阴、吞贼、非毒、除秽、臭肺,抛开名称不谈。七魄指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就是有三魂所通过经络组织而表现的外在形式。或者说当灵魂电子离开人体之后,携带的场的状态也就是这七种。重

通过中医讲气的生成
(一)先天精气:来自父母。脏府定位在肾(命门)。
(二)后天水谷之气:乃消化吸收之物质。脏府定位在脾胃。
(三)清气:呼吸而入。脏府定位在肺。
由此推断人体内灵魂电气群(三个电子)要不断变化,那么怎么实现交换呢?就是通过气的生成进行交换的。

那么古时候所说的七巧玲珑心,我认为并不像人们常说的心脏上有七个孔,而是多了一个可以有其他爽灵类电子通过的路径,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动脉,经由左心房、左心室,打出流经全身,在回流到右心房、有心事经肺部排出。常规来说不能停留,不能够进入经络系统的。但是却有一个这么循环的过程,让这个灵魂电子所携带的场、即所谓的类似人类记忆的东西,通过心脏感应了,一下,所有,人们经常会产生,幻觉,莫名其妙的悲伤、痛苦,或者感觉什么场景发生过。

(六)五行
说道易学易理,就要实际到五行,那什么五行?
电子(灵魂电子 / 光子等)不可能单独存在,比如说你看到了光,必然是一束光,不可能就只是一个光子,那么电子的存在形式必然是电子群。那么这个电子群很有可能是最小单位是三个电子。

那么每个电子群,有五种存在形式,水(代表润下)、火(代表炎上)、金(代表收敛)、木(代表伸展)、土(代表中和);这就是金木水火土,五行之间的作用力,就是生克制化、刑冲合害,这些就反应电子群之间的相互作用,以至于影响电子群中的单个电子。

总论:

基于先天八卦来说,易学是反应数、象、理的一个立体科学,那么学过已经的都知道,占卜只是易学最下等的一个应用。那么就占卜而言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最古老的蓍占。

那么什么是卦,其实就是一个数,反应一个象(佛家的相),来反应一个理,一个规律或者一个结果,(因为由量子理论可知,一切都是来源于人的意识么。)那么卦象就是某一空间某一事物在等定时间所呈的一个象,再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阴阳、四象、八卦、五行之间的内外在相互作用关系,推断出你自身灵魂电子的副本电子,现在处于什么状态,将会怎么运行,因为它可以与灵魂电子瞬间发生作用关系,而且保持一定的作用关系,那么求证了副本电子的运动状态以及即将发生的趋势,就解释了为什么易学能预测人的未来。

对于后天八卦,我认为加入了更多的认为意识,就是看到了很多具象的东西,例如四季、时辰、天干地支等等。然后通过分析显示实物,再去反推先天八卦的易理即电子运动。

更像经典物理学之于量子力学;也想佛教说的,佛祖知道真理,却不得不让人们从万事万物的具象中再去寻找真理,因为它也说不出来,说不清楚。

就像《道德经》开篇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老子故弄玄虚,说不能说,说不出来,说出来就不是道了;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在怎么去表达,就像儒家的“知见障”、佛家的“无明感”;意思就是问你知道么,知道了,那你说说吧,说不出来。在没有量子力学的前提下,没法去表达,缺少一种语言。好比在没有牛顿定律的时候,问你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,你怎么回答一样。所以道教的后续典籍也都必将去解释《道德经》,就想《孙子兵法》问世了,经过几千年有了很多人去注解,形成了《十一家注孙子版本》、武经七书版本,中国人就是这样不尊重原著导致后人学习起来比较麻烦,所以学习孙子兵法一般都要参照产生时期最早、被后世人发现比较晚的《汉简本》。

所以你要是研究易学,必然也要通过后天八卦了解比较容易,去理解易学所讲的数、象、理,再去体会先天八卦的理论。也可以理解为后天八卦不反应灵魂电子的副本了,通过计算,直接反应了人的灵魂电子。